综述

  • 多源不确定性对涡轮部件气动与换热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邹正平;陈永超;姚李超;王小京;罗佳奇;李维;曾军;

    几何与气动热力参数等客观偏差引起涡轮部件实际性能的随机波动,此影响在超高负荷等极端情况下显著增强,导致实际性能剧烈分散甚至出现“黑天鹅”事件;设计研究人员的主观认知不足也会干扰涡轮的设计和分析结果。因此,降低多源不确定性影响对提升全寿命周期涡轮部件的实际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不确定性来源与分布特征、不确定性量化分析方法、不确定性对涡轮性能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如何在涡轮设计、制造和实际运行中抑制不确定性影响并提出了涡轮不确定性研究面临的挑战。已有研究表明:当前已针对不确定性来源与分布特征、不确定性量化分析方法、不确定性引起涡轮性能的随机波动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其中,识别不确定性来源并明确其分布特征、发展量化分析方法是量化不确定性对涡轮性能影响的基础;这些研究为发展计及不确定性影响的涡轮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和运行-维护策略提供关键支撑。整体来看,在研究基础方面,仍须进一步补充全面充分的实测数据和涡轮复杂流动背后的物理知识,并不断发展稀疏高精度的量化分析方法,进而精确量化超高负荷等极端情况下不确定性对涡轮性能的显著影响,深入探究不确定性影响与流动状态非线性变化的耦合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全面发展计及不确定性影响的鲁棒性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和运行-维护策略,以有效提升涡轮部件全寿命周期内的实际性能。

    2025年10期 v.46;No.340 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2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系统科学与仿真

  • 整体式固液双燃烧室火箭冲压发动机性能优化研究

    赵文胜;方冠林;阮有钢;魏卓慧;郭金鑫;何勇攀;

    为适应空基平台内埋弹舱严格的空间尺寸需求,本文提出了采用无喷管助推器、双旁侧进气道布局的整体式固液双燃烧室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Integral solid-liquid dual-combustor ramjet/rocket engine,IDRR)方案。以巡航点性能为优化目标,进行助推级、巡航级两级性能联合优化研究。以助推级入口截面装药外径及装药倾角为研究变量,采用一维非定常变截面内弹道计算模型开展了多个装药结构参数的助推级性能分析,得到了不同结构参数下的助推级装药量和助推工作结束时的接力马赫数。采用最佳波系理论设计了起动马赫数分别为2.8,3.0和3.2的外压进气道,开展稳态流场仿真得到了不同巡航马赫数下的进气道流量系数和临界总压恢复系数。采用一维计算模型开展了进气道、燃烧室、尾喷管一体化总体性能仿真,得到了不同装药结构参数及接力马赫数下的冲压级巡航性能,其中性能最优的发动机推力为1 799 N,比冲为9 180 N·s·kg~(-1),针对该结构(助推级入口截面装药外径180 mm、装药倾角1°、起动马赫数2.9)开展的冲压级流动与燃烧三维仿真,得到的推力与比冲符合设计预期,验证了一维总体性能分析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组合发动机设计方案可行。

    2025年10期 v.46;No.340 5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2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流体动力学

  • Newton-Krylov全隐式时间推进方法及其在叶轮机械内流分析中的应用

    李怡;张倩;赵家资;徐慎忍;乔磊;王丁喜;

    为将Newton-Krylov全隐式时间推进方法应用于基于雷诺平均纳维斯托克斯(RANS)方程的叶轮机械内流分析中,以此提高叶轮机械内流分析的收敛效率及鲁棒性,本文针对叶轮机械内流分析相比飞机外流分析在方法上需要的补充,发展了考虑旋转周期边界、转静交界面及离心力源项的精确雅可比计算方法。后将现有面向飞机外流CFD分析的Newton-Krylov全隐式时间推进方法拓展至多排叶轮机械定常流场分析,并基于此方法开发了适用于飞机外流和叶轮机械内流分析的全隐式时间推进求解器。最后,在一系列典型叶轮机械内流分析算例上验证了所开发的流场求解器的计算精度、收敛效率与鲁棒性。

    2025年10期 v.46;No.340 6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4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跨声速轴流压气机变转速进气畸变对失速影响机制研究

    吴桐;徐强仁;赵巍;任三群;赵庆军;周亦成;

    为了揭示60%至100%折合转速下总压与旋流组合进气畸变对压气机失速的影响规律,以跨声速轴流压气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三维全周定常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均匀进气条件下,各折合转速近失速工况均由叶顶泄漏流诱发压气机失速;畸变条件下,各折合转速最先失速通道均位于沿旋转方向进入总压畸变区一侧,但是失速机制不同。畸变条件下,归一化折合转速n_(cor)=0.9和1.0近失速工况叶顶泄漏流与激波相互作用产生的堵塞区体积占总堵塞区体积的67.7%和63.8%,提前诱发失速;n_(cor)=0.8近失速工况吸力面与机匣间角区分离产生的堵塞区体积占总堵塞区体积的64.1%,叶尖失速诱因变为角区分离;n_(cor)=0.6和0.7近失速工况叶根区总压畸变作用下前缘压力面的脱落涡诱导的流动堵塞区体积分数分别为98.8%和99.5%,导致压气机叶根失速。随着转速降低,跨声速压气机叶尖区负荷占总负荷比例逐渐减小,叶根区负荷占总负荷比例逐渐增大,n_(cor)=0.7以下总压畸变作用下叶根区先于叶尖区触发了失速。

    2025年10期 v.46;No.340 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5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临近空间活塞动力增压器高压比离心压气机设计研究

    王兴宸;朱成;杨名洋;金磊;郑新前;

    临近空间活塞动力增压面临着体积流量大、增压压力高、结构紧凑、质量轻等诸多需求的巨大挑战,还受到临近空间带来的低雷诺数效应影响,导致了低压级离心压气机设计难度高。本文针对临近空间活塞动力增压需求,开展了高压比跨声速离心压气机的详细设计研究,在高叶轮修整比值(0.57)设计约束下,实现了最高效率81.2%,最高压比6.0的目标。进一步探索了临近空间低雷诺数对跨声速离心压气机的性能退化规律,分析了雷诺数对压气机内部流动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低雷诺数时最高效率下降至67.7%,叶轮前缘边界层分离位置提前,形成了明显的层流分离泡结构,造成二次流强度显著增加,导致叶轮流动损失增长并诱发有叶扩压器提前堵塞以及堵塞流量大幅减小效应。

    2025年10期 v.46;No.340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壁面形状对混压式轴对称进气道波系及气动性能影响研究

    白禄;邓文剑;王占学;齐旻;李军府;

    设计一种巡航Ma=1.8的混压式轴对称进气道,分析进气道内“λ”波、肩部激波与二次激波的产生原因,研究壁面形状变化对进气道内波系结构及抗反压能力与总压恢复系数等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气道内“λ”波与肩部激波的形成原因是唇罩近壁面激波边界层干扰及肩部倒角的设计;随着D(肩部倒角半径/喉道高度)的减小,“λ”波所占区域逐渐减小,肩部激波附近加速区数量减小,唇罩形状改变唇罩处低能流体区的大小,对“λ”波与肩部激波结构产生影响较小;在PR(压比)为4.5时,进气道喉道位置存在二次激波,D从0.61增加到1.22时,二次激波长度增大了11.58%;肩部倒角半径不同,进气道的抗反压能力不同,D从0.61增加到1.22时,进气道临界压比从4.19增加到4.63,喉道总压恢复系数也有所提升。

    2025年10期 v.46;No.340 107-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8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振荡射流的气动矢量喷管热态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陶源;贾晓东;侯海玉;马梁;罗斌;王士奇;

    气动矢量控制技术相比于机械矢量控制在结构质量以及调节响应速率上具有优势,是未来先进飞行器的关键技术之一。为评估振荡射流激励的气动矢量喷管在发动机整机环境下的应用效果,本文利用微型涡喷发动机开展了引气射流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振荡射流激励的气动矢量喷管具有较高的控制效率,仅消耗2%的发动机引气量可以实现17°的推力矢量偏转,同时轴向推力损失小于10%;进一步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振荡射流相比于小孔定常射流具有更高的射流初速度和更强的横向扫掠作用,是振荡射流控制效率提升的内在机理。

    2025年10期 v.46;No.340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燃烧 传热 传质

  • 基于动态分区概念的超声速氢气射流火焰热非平衡效应分析

    徐玮伦;姚卫;张政;刘建文;崔凯;

    热力学非平衡效应在高焓工作环境下普遍存在,但很少有研究考虑超声速燃烧中的热力学非平衡效应。本文采用动态分区火焰面模型和分区非平衡模型方法,基于高保真大涡模拟对比计算了平衡和非平衡假设下Ma=2超声速氢气喷射火焰。平动-振动弛豫效应采用Landau-Teller双温模型计算,化学-振动耦合效应混合使用Park模型、耦合振动化学振动(CVCV)和准经典轨迹(QCT)计算。总体而言,采用热力学非平衡模型计算得到的温度场和组分摩尔分数与实验数据更为接近,热力学非平衡效应对主要产物H_2O和中间产物OH的影响略小。热力学非平衡效应对温度影响更为显著的区域主要为压力膨胀区和剪切燃烧区,这两个区域也是平动-转动温度(T_t)与振动-电子温度(T_v)温度差最大的区域和振动弛豫时间较长的区域。模拟得到的最大温度差为1 200 K。热力学非平衡效应影响了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光谱(CARS)方法对试验温度的测量。试验中在伴流中添加H_2O以降低热力学非平衡效应的方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025年10期 v.46;No.340 129-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燃烧室内亚/超临界航空煤油燃烧性能对比实验研究

    江金涛;张启斌;王之声;刘蓬辉;范玮;董素艳;

    为了对比亚/超临界煤油在航空发动机模型燃烧室内燃烧性能,本文基于单头部模型燃烧室,搭建亚/超临界煤油燃烧室燃烧性能实验平台,实现亚/超临界航空煤油在模型燃烧室内稳定燃烧。实验研究了不同油气比、煤油状态、空气流量及空气进口温度等条件下,亚/超临界煤油在模型燃烧室内的燃烧性能,获得了燃烧室运行工况参数的变化对燃烧性能参数的影响规律。燃烧室出口燃气测温耙测点温度(T_x)与出口燃气平均温度(T_(4avg))之比定义为燃烧室出口无量纲温度(T_x/T_(4avg)),燃烧室出口测温耙测温点径向高度位置(y)与径向高度(H)之比定义为无量纲高度(y/H)。实验结果表明:亚临界状态下,y/H为0.35至0.75区域内,T_x/T_(4avg)>1;超临界状态下,y/H为0.2至0.8区域内,T_x/T_(4avg)>1,煤油以超临界状态在燃烧室内燃烧,拓宽了燃烧室出口温度核心区域;燃烧室进口空气温度从574 K增大至675 K,燃烧室出口温度场OTDF值减小了20.93%;航空煤油以超临界状态在燃烧室内燃烧,可提高燃烧室燃烧性能参数,扩宽高温升燃烧室运行工况,除燃烧室总压恢复系数低于亚临界状态外,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均匀性及燃烧效率均高于亚临界燃烧状态。

    2025年10期 v.46;No.340 13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6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支板喷注当量比与燃烧室构型对斜爆震驻定特性影响研究

    龙震宇;韩信;彭瀚;黄玥;尤延铖;

    斜爆震作为马赫数8以上飞行条件下的一种高效的燃烧方式,近年来在吸气式高超声速推进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数值研究探讨了以氢气为燃料时,不同喷注当量比和燃烧室几何参数对斜爆震发动机驻定特性及推进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马赫数为8.67的飞行条件下,单支板喷注方案可以实现氢气/空气的完全掺混,并在燃烧室内爆震波与边界燃烧的协同作用下形成稳定的驻定燃烧。随着喷注当量比从0.25增大至1.0,斜爆震波的驻定位置向燃烧室上游移动,波面发生弯曲,燃烧室的净推力增加13.2%,但比冲却显著降低。此外,燃烧室几何参数对斜爆震波驻定特性及推进性能有显著影响。当燃烧室前缘侵入进气道形成第一道压缩激波时,无法形成驻定的爆震波;燃烧室前缘与入口距离从100 mm减小至25 mm时,燃烧室净推力将下降50.01%,但流场稳定性有所改善。

    2025年10期 v.46;No.340 15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2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辅助雾化空气对离心喷嘴雾化特性的影响分析

    陈忠良;范育新;肖锋;马宗伯;

    为提高离心喷嘴在低流量下雾化性能,并降低喷嘴的结焦风险,提出一种双路单喷口离心喷嘴+空气旋流器组合式气动离心喷嘴结构,研究了辅助雾化空气对双路单喷口离心喷嘴雾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供油压力为0.03 MPa时,辅助雾化空气会改变液膜的形态,使得喷雾的雾化锥角增大,喷嘴的雾化范围增大,液膜的破碎长度缩短,液膜表面的波动增强,辅助雾化空气从0 kPa增大至0.1 MPa,索特平均直径(SMD)从198.98μm减小到56.75μm,减小了71.5%。喷雾的索特平均直径(SMD)大幅度降低,喷嘴的雾化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当供油压力为0.3 MPa时,辅助雾化空气几乎不会影响雾化锥角的大小,辅助雾化空气从0 kPa增大至0.1 MPa,SMD从71μm减小至43μm,减小了39.4%。喷雾的SMD小幅度减小,也能提高喷嘴的雾化质量。通过少量的辅助空气就能实现离心喷嘴燃油流量和雾化质量的独立控制。

    2025年10期 v.46;No.340 163-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5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驻波声场下平面液膜破碎过程实验研究

    黄柯嘉;贾伯琦;仝毅恒;王鹏远;蔡开元;陈歆怡;苏凌宇;

    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不稳定燃烧时可能出现的声学振荡工况,利用高速摄影观察了密闭腔室中驻波声场下平面液膜的失稳和破碎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液体韦伯数的增加,平面液膜的破碎距离增大。韦伯数越小,液膜表面波的稳定性越差,导致液膜更容易破碎。当声压级从130 dB提高到140 dB时,声场对液膜的扰动作用更加明显,液膜表面的波纹变得更加密集,同时液膜的破碎距离也随之减小。液膜位于波节与波腹之间的某个临界位置时,会产生响应。液膜距离波节越近,雾化效果越好。在驻波声场的频率附近,存在液膜对声场开始响应的起始频率和截止频率。当驻波声场的频率为317 Hz时,液膜表面波在起始频率280 Hz时开始出现,并在截止频率448 Hz时消失。

    2025年10期 v.46;No.340 175-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上游引导式槽缝射流的涡轮端壁气膜冷却效率实验研究

    叶林;梁喜源;李维;李洋;马浩男;刘存良;张帆;

    位于燃烧室出口后的涡轮导叶端壁表面承受极强的热负荷和复杂的通道涡作用,其表面通常采用上游槽缝结构组合下游离散孔进行气膜冷却,但缝/孔结构的流量分配可能对端壁表面的气膜冷却效率分布及覆盖范围产生影响。为探究冷气流量分配对涡轮端壁表面缝/孔组合冷却气膜冷却性能的影响,本文基于稳态压敏漆技术测量了不同质量流量比(MFR)时单一结构及缝/孔组合结构的气膜冷却效率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引导式槽缝流量分配及缝高对下游孔群气膜冷却叠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缝/孔组合冷却结构在小流量比时,近压力面侧存在冷却死区,流量比的增大对该区域气膜冷却效率有明显提升。仅有孔群冷却结构在小流量比时气膜冷却效率优于组合结构,但随着流量比增加,组合结构的冷却优势逐渐呈现,近压力面侧表面气膜覆盖效果也大幅提升。在MFR=1.5%时,组合结构的气膜冷却效率是单一孔群结构的2.33倍,面平均气膜冷却效率显著提升了32.1%。在本文研究的缝高范围内,槽缝高度的降低导致冷气更易贴附在端壁表面,降低缝高、提高流量比显著提高了端壁表面的气膜冷却效率的峰值和展向气膜覆盖情况。

    2025年10期 v.46;No.340 18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2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强制对流模式下脉冲射流碰壁液膜冷却的传热特性

    刘传胜;刘明阳;汤成龙;黄佐华;

    射流碰壁液膜冷却因结构紧凑且冷却效率高,被广泛应用于小推力的姿轨控发动机中。为了获得强制对流模式下的脉冲射流碰壁液膜冷却传热特性,采用红外测温及温度反演算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的射流流量为30~55 mL/min,初始壁面温度为40~120℃,脉冲频率为2~20 Hz。结果表明:与连续射流相比,脉冲射流的冷却总热量显著提高,但脉冲频率对冷却总热量的影响不大。脉冲射流充分冷却区域较连续射流发展更快,且都呈现逐渐加速的趋势。滞止点处具有最大热流量,且与脉冲周期存在显著相位差。随着壁温的降低,滞止点峰值热流量逐渐减小。射流流量对冷却总热量及滞止点热流量的影响较初始壁面温度的影响更为微弱。在脉冲射流开启状态,液膜前缘长度和液膜面积基本随时间线性增长。

    2025年10期 v.46;No.340 199-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3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带凹槽再生冷却通道超临界正癸烷换热数值研究

    王彦红;翟士博;东明;白皓然;

    针对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热防护问题,提出了设置凹槽的再生冷却通道方案,通过RNG k-ε湍流模型进行了再生冷却通道内超临界正癸烷换热数值研究。凹槽总宽度为1 mm,凹槽深度为0.12 mm。顶壁面热流密度为1.3 MW/m~2,进口温度为450 K,质量流速为1 000 kg/(m~2·s)。探究了运行压力(3~5 MPa)和凹槽数量(n=1~3)对壁面温度和换热系数沿流动方向变化的影响。通过温度、速度、湍动能、螺旋度、流线的分布揭示了流动换热机制。通过局部质量流速阐述了传热恶化的原因,讨论了热流分布状况。探究了二次流强度和综合换热系数的轴向变化特征。提出了带凹槽再生冷却通道超临界正癸烷换热关联式,误差值在±15%以内。研究结果表明:壁面覆盖的低质量流速薄膜层引起了传热恶化问题,同时造成侧壁面高热流密度区的趋下分布。凹槽造成复杂的涡系结构,顶壁面附近湍动能和旋流增强,这是相比传统通道换热增强的原因,综合换热系数处于1.43~1.53。双槽通道更容易形成局部二次流,对侧壁换热具有促进作用。

    2025年10期 v.46;No.340 21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6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真实细观结构的多级配AP/HTPB复合推进剂燃烧数值模拟

    孙迪;李永洲;刘佩进;敖文;袁熠祺;

    在复合推进剂原始信息缺失的情况下,为了预示推进剂的燃烧特性,采用微CT技术获取推进剂的真实细观结构特征和AP粒径分布信息,据此建立气固耦合燃烧模型并选取典型二维切片开展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切片气相区温度分布和燃速差异较大,燃面位于y=0μm时气相区温度畸变指数最大相差18.5%,燃速最大相差25.6%。不同切片的平均燃速差异较小,仅为0.07 cm/s。随机装填建模方法与微-CT方法计算的平均燃速相差不超过1%,而后者能够解决随机装填算法AP粒径分布信息获取困难的问题。本文将高分辨率测量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为推进剂细观燃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2025年10期 v.46;No.340 222-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7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控制与人工智能应用

  • 结合神经网络与模型预测控制的燃机运行扰动抑制研究

    张玉豪;王子楠;曾博洋;田震;

    本文针对燃气轮机中氢燃料的扰动带来的控制问题,首先针对PI控制器利用改进的差分算法对控制器参数进行优化,以提高其动态性能及抗扰动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用智能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门控循环单元与混沌神经网络的模型预测控制器(GRU-CNN-MPC)。采用门控循环单元(GRU)构建非线性预测模型,并结合混沌神经网络(CNN)进行滚动优化以增强全局寻优能力。仿真结果表明,GRU-CNN-MPC控制方法相对于差分进化算法整定参数的PI控制器显著提升了系统的跟踪性能,在燃料短时阶跃和周期性供应不稳定的情况下,可大幅降低扰动幅值并缩短调节时间。其中,扰动幅度最大可降低75.00%,调节时间最多可缩短91.18%,展现出更优的扰动抑制效果。该方法为燃气轮机提供了更精准、快速的转速控制方案,满足了复杂工况下的控制需求。

    2025年10期 v.46;No.340 23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2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进气道起动保护约束下超燃冲压发动机预测控制研究

    王东威;李杰;

    超燃冲压发动机在飞行过程中由于飞行环境或姿态的变化会引发进气道的不起动现象,针对该问题采用带输出约束的预测控制方法,在实现发动机推力控制的同时兼顾了进气道起动的保护。将超燃冲压发动机的传递函数模型线性化整理为单输入多输出的状态空间方程模型,将进气道起动保护和发动机推力闭环的独立控制问题提炼为进气道起动保护约束下的发动机推力控制问题,设计了进气道压力约束下的推力预测控制系统及算法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状态空间方程进行描述的发动机模型具有足够的精度,模型的最大误差为7.65%,稳态误差为0。输出约束预测控制下发动机推力能够在1 s内无误差跟踪目标,响应速度快、超调量小、控制过程平稳。发动机推力控制过程中进气道一直处于起动状态,在对进气道起动保护目标拉偏±20%情况下,输出约束预测控制算法仍具备较好的鲁棒性。

    2025年10期 v.46;No.340 249-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测试 试验

  • 基于高效自适应数据融合的螺旋桨气动力快速预测方法

    王磊;苏冠廷;高齐;郑勇峰;孔红华;李秋实;

    螺旋桨设计阶段的气动分析需要大量的高精度气动力数据以提高设计性能,但其获取成本高昂。为了缓解建模成本与模型精度之间的矛盾,本文构建了关联不同精度数据的混合精度气动数据融合模型,并提出了微元划分采样方法和自适应数据融合方法,以此实现径向基函数变可信度模型的高效初始化与高精度预测。作为验证,选用标准函数开展建模研究,并结合统计结果对方法精度优劣进行了对比。最后将该建模框架成功应用于三维螺旋桨气动力工程算例当中。结果表明,与传统模型相比,在仅有的少量高精度样本下,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可以大幅提升变可信度模型收敛精度和建模效率,有效降低了采样成本;相较于低精度模型,误差可降低35.3%以上。

    2025年10期 v.46;No.340 25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3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面向飞行任务需求的共轴高速直升机动力系统总体参数选取方法

    朱仕承;杜佳彤;石泽新;李文博;黎泽宇;张海波;

    针对现阶段共轴高速直升机动力系统总体设计过程与飞行性能/任务需求缺乏匹配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面向飞行任务需求的共轴高速直升机动力系统总体参数选取方法。建立了共轴高速直升机的需用功率计算模型,并以X2直升机为参考进行了仿真验证,其总需求功率曲线之间的平均误差为4.47%,验证了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需用功率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能够确定发动机最低设计目标的约束分析方法,能够估算出飞行任务过程中质量变化的任务分析方法,以及能够分析和评估发动机不同循环设计变量对执行完整的飞行任务所需燃油总量影响的性能分析方法。给出了一个针对具体飞行任务需求的完整算例,其主要计算结果如下:约束分析确定的起飞功重比为0.659 6 kW/kg;任务分析计算得到直升机起飞总质量为5 012.51 kg,其中燃油总量占比高达23.78%。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燃气涡轮前总温每增加1%,执行飞行任务所需燃油总量至少降低0.78%;压气机增压比小于最经济增压比时,每提高1%,所需燃油总量至少降低0.05%;排气马赫数每提高1%,所需燃油总量至少增加0.013%。通过该方法可以针对共轴高速直升机特定的飞行任务需求,在省油减重与技术限制之间的权衡下选择合适的发动机总体参数,并根据飞行任务总油耗量对选取的总体参数进行分析评估,从而为设计提供定量的参考依据。

    2025年10期 v.46;No.340 269-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2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共轴对转双转子双平面交互效应系数法动平衡仿真及实验研究

    郭仪翔;陈立芳;龙昱达;王冬寒;鲍锐;

    针对桨扇对转双转子复杂结构下内外转子振动交叉耦合,导致动平衡效率低的突出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转子双平面交互效应系数(Two-rotors Two-planes Interaction Coefficient,TTIC)的对转桨扇双转子动平衡方法。基于模拟桨扇对转双转子结构建立动力学模型,通过虚拟仿真探明对转双转子双平面动平衡(Counter-rotating Two-rotors Two-planes Dynamic Balance,CTTDB)机理,形成TTIC动平衡方法;搭建对转双转子动平衡试验台,在不平衡响应实时辨析基础上开展基于TTIC的对转双转子动平衡试验验证。结果表明,TTIC动平衡方法相比传统影响系数法,可使对转双转子系统残余不平衡量抑振效果提高。双转子500 r/min工况下,动平衡效果提高10.5%;3 000 r/min工况下,动平衡效果提高9.7%。

    2025年10期 v.46;No.340 281-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9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结构 强度 振动

  • 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测试测点布局

    安浩军;臧朝平;高东武;白道瑞;敬彤;王鑫;

    提出了一种基于灵敏度和有效独立法的整机振动测试测点布局方法,以解决复杂环境下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测试的测点选择问题。构建发动机各类振源的数学表征,并施加于发动机的有限元模型,建立发动机激励下整机响应的计算方法;建立发动机机匣表面响应关于各个载荷的灵敏度分析方法,计算机匣表面待选测点的灵敏度;结合灵敏度信息,采用有效独立法计算所有待选测点的独立性,综合选择兼具独立性和灵敏度的最佳测点位置;以某型涡扇发动机为例,采用本方法选取了其最佳测点位置,用于研究各类振源的外传激励振动能量在发动机外部附件分配,指导外部传感器以及附件结构的布置。试验结果表明,最优测点相较于其他测点,响应最高提高了2.5倍。

    2025年10期 v.46;No.340 296-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0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超高速双跨转子联结结构设计及固有特性研究

    李洋威;董丽双;何伟锋;范远航;

    传统转子动力学设计分析方法常忽略花键联结、联轴器联结等结构特性对双跨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的影响,导致双跨转子临界转速的影响规律不清。为研究通过联轴器联结后的双跨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建立了基于薄层单元法等效联结的双跨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考虑联轴器及花键结构的刚度损失,以某双跨转子系统为对象,详细分析了花键结构状态、联轴器质量刚度、轴承支撑刚度及跨距等参数与系统临界转速的关系。结果表明:一体式绑定接触算法使计算结果明显偏高,采用轴头螺栓定位预紧可显著提升系统的临界转速;减小试验转子花键基准直径a,悬臂长度c,联轴器质量m,增大联轴器刚度、轴头螺栓预紧力F_0,工作转矩T,以及将联轴器附加质量远离薄弱环节试验转子轴头、增大薄弱转子端轴承支撑刚度、优化试验转子跨距,均可实现提升系统一阶临界转速。研究结果揭示了双跨转子耦合系统临界转速的规律特性。

    2025年10期 v.46;No.340 309-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6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考虑缺陷撞击点塑性变形的中介轴承动力学研究

    王小虎;白晓斌;李贵林;胡腾;孙易森;李炎军;

    中介轴承是决定双转子航空发动机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失效将直接导致发动机振动加剧、性能下降甚至破坏停车。针对传统中介轴承动力学模型中忽略缺陷撞击点随时间产生塑性变形的问题,以时变位移激励描述轴承局部缺陷,通过对滚动体与缺陷边缘接触过程进行仿真,提出包含运动参数的Hertz接触刚度模型,基于此建立考虑缺陷撞击点塑性变形的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对滚动体与缺陷撞击点的接触进行深入分析。搭建双转子实验台进行中介轴承故障实验,以N1005中介轴承实测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在时域、频域及有效值特征参数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考虑缺陷撞击点塑性变形的中介轴承动力学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滚动体与缺陷撞击点之间的塑性接触的动力学特性。

    2025年10期 v.46;No.340 32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4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弯钩径向位置对涡轮轮缘封严结构燃气入侵的影响

    周志翔;张远森;叶大海;罗翔;邬泽宇;

    采用CO_2浓度测量法研究了弯钩径向位置的变化对涡轮盘腔内各种参数(静压、总压、浓度、旋流比)的影响,获得了三种不同封严结构的封严效率和最小封严流量随轮缘封严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实验工况范围内,腔内的封严效率沿径向的梯度很小;增加转盘旋转雷诺数,腔内的静压和封严效率会表现出先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增大无量纲流量系数或降低主流雷诺数都能使腔内静压和封严效率整体降低。同时对于盘腔内的旋流比,则整体上沿径向呈现抛物线的分布规律,增加旋转雷诺数或封严流量会使得旋流比增大,主流雷诺数对旋流比的影响则很小。转静间隙2和转静间隙1的最小封严流量比基准结构分别增加3.08%和13.2%。

    2025年10期 v.46;No.340 332-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